太倉肉松史話
發布時間:
2020-08-25 09:46
《太倉州志》卷三肉松記載
清代史料《太倉州志》卷三風土(風俗、節候方言物產)篇中對太倉肉松明確記載:肉松制法創于倪德,以豬、雞、魚、蝦肉為之。德死,其妻繼之。味絕佳,可久貯。遠近爭購,他人效之弗及也。
中國特產叢書肉松記載
太倉肉松傳承人代代口傳,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開國后第90位狀元太倉名門望族陸增祥時年58歲,因年衰辭仕告老返鄉宴請賓客。受邀者均為時代文武名流、達官貴人、商賈豪富。陸府特邀江南名廚倪德(字鴻順,蘇州常熟支塘人,1829年~1891年)掌勺。因忙中出錯,竟失手將拿手好菜紅燒五香燜肉燒砸了,肉塊皮脂脫落,骨肉分離。為免受東家責備及挽回高廚面子,倪德將錯就錯,將紅燒五香燜肉去皮除脂剔骨,將剩余瘦肉反復貼鍋搓炒。瞬間,留存瘦肉演變為一道黃燦發亮、香氣誘人、形態毛絨蓬松的新型菜肴。當侍者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其上桌,眾賓客聞其味,肉香 吊胃;視其色,金光燦燦;看其形,毛絨蓬松;嘗其味,鮮香綿柔,回味無窮,遂嘖嘖稱奇。經問倪大廚此乃何方仙肴,德曰:此乃肉松。”太倉肉松由此問世。故提及肉松自古至今,以太倉肉松最為馳名,尤以倪鴻順肉松最為正宗。
倪鴻順肉松店鋪舊址
肉松伴隨著倪德高廚手藝生涯,廣為流傳,不到兩年,太倉地區形成“無松不成宴”。更有社會名流商賈巨富爭相委托倪大廚加工肉松作為太倉地產佳肴禮尚往來,肉松逐步形成具有蘇幫菜肴特色太倉地產一張香噴噴都市名片。看準商機,倪德棄廚從商,于光緒二年(1876年)以其字號為商號在太倉武陵街昭忠祠旁開設前店后坊倪鴻順肉松店鋪,主打產品為太倉肉松。緣由肉松馳名及其經營之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一時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1915年,太倉肉松被選送參加美國舊金山巴拿馬食博會展出,榮獲甲級獎章,1921年參加江蘇省地方產品博覽會榮獲金獎,解放后參加省、部舉辦國內土特產展覽會中更是獲獎無數,太倉肉松深受消費者親睞,馳譽海內外。
新聞